关于建设高效政务环境的情况报告

日期: 2021-09-28 浏览量:590 来源:区营商局 责任编辑:王宝新 文字大小:

政务服务作为政府服务的核心,既是政府的基础职能,也是公共权力运行的起点,更是政府使命价值的回归。建立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是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放管服”改革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支撑,是方便、快捷、高效、优质地为民服务,增强民众的亲切感和满意度的必然要求。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政务环境的新期待,建设高效的政务环境,推进政务服务向纵深发展已刻不容缓。

   一、工作基本情况

  1、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并及时调整区营商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调度情况。区人大、区政协定期召开常委会议、开展视察等活动,帮助研究解决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区营商局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督办落实的作用,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坚持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研究、亲自推进,落实责任。全区上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了攥指成拳、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完善相对集中的审批模式,成立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行政服务大厅,行政审批部门全部进驻,设置审批服务窗口进驻窗口工作人员。

3、深入开展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要求,全面开展了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全区“6+1”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制了办事指南。

4、全面开展“综合窗口”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无差别受理”。全区“6+1”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进厅办理”“一站式审批”“无差别受理”。全区政务服务部门实现“应进必进” “6+1”政务服务事项全部纳入“6+5”类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实施,将受理和审批两个环节分离开来,在提高审批效率的同时,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办事不求人”的工作部署。

5、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零见面办事”,通过政务服务网、辽事通等平台,以网上办、指尖办、预约办、邮寄办等方式办理服务事项,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效率。

6、建立项目工作专班责任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为全区重点企业和项目配备县级领导,点对点联系帮扶,沟通协调,共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建立项目管家工作模式,为重点项目和企业配备项目管家,项目管家发扬“店小二”精神,对企业和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连续服务,企业获得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7、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将干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纳入考评体系,工作作风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围绕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廉洁用权和突破辽西北项目资金管理等4个方面22项突出问题入手,开展“优化营商环境 严肃查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查处破坏营商环境问题。

8、加大营商环境监督问责力度。开展营商环境评价考核工作,结果纳入区政府绩效考核。建立检查督导常态机制,深入开展明查暗访,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行为的“通报、曝光、约谈、问责”力度。

 通过一系列举措,全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政府职能科学化,进一步推动了简政放权;运行机制程序化,进一步改进了服务方式。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运行环节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促进了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审批流程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了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标准化,进一步提升了居民满意度。 

二、当前政务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但从各地实践看,政务服务工作中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法律定位不明确。至今没有法律法规对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局等作出规定,也未对其职能进行法律授权,政务中心、行政审批局等仍处于“夹缝中求生存”。

二是职能范围不一致。有的侧重改善投资环境,有的侧重提高行政效能,有的侧重约束行政权力,有的侧重方便群众办事,窗口办结功能有限,便民服务也相对不足。 

三是部门协同阻力较大,行政改革有待深入。审批权、监督权如何划分,还是一片“盲区”。 部门放权不到位。有的部门将一些无关紧要的审批项目放在中心办理,对“含金量高”的审批项目却不肯向窗口授权。

四是政务服务流程不够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乏力。各部门制定的审批流程,在审批依据、申报资料、受理方式、审查条件、办理时限等方面差别较大,流程有繁有简,时限有长有短,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

五是线上线下平台发展不同步,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政务服务系统分散建设、重复建设较为普遍,形成了诸多“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和“数据烟囱”。信息共享尚未取得根本突破。互联互通难、信息共享难、业务协同难,这“老三难”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