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日期: 2017-01-31 浏览量:186 来源:区发改局 责任编辑:丁一 文字大小:

细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6年—2020年)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市转型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抓机遇、促增长、强基础、兴产业”为总基调,紧紧围绕玉龙新城、工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和生态旅游服务区建设,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曾经一度跻身全省发展最快县区行列。全区惠及人民福祉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既定目标。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实现215亿元,是“十一五”的3.3  倍,年均增长11.1%,高于全市年均增速4.6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20亿元,是“十一五”的4倍,年均增长11.5%,高于全市年均增速5.9个百分点。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实现20.8亿元,是“十一五”的4.8倍,年均增长8.9%,高于全市年均增速4.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90亿元,是“十一五”的  2.5倍,年均增长13.7%,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0元,高于全市水平3000元,是“十一五”末期的1.8倍,年均增长1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0元,高于全市水平12000元,是“十一五”末期的2.6倍,年均增长21.2%。

   二、“十二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举全区之力推进项目的引进、签约、落地和开工。五年累计:引进项目14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4个,年均递增36%。引进市外资金总额148.9亿元,年均增长28.6%,其中引进省外资金89亿元,年均增长49.6%。辽宁宝厦绿色集成建筑产业基地、苏房置业紫金财富广场、红星美凯龙城市综合体、万达集团万达广场、京西互联网金融、阜新大润发、绿地·剑桥、大唐·荣城、六合·嘉际和恒强·马德里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我区。累计利用外资9715万美元,累计出口创汇总额16345万美元。五年间全区开工建设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0个,累计完成投资220亿元。     

——工业经济逆势而上,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进展。“十二五”期间,按照全市产业规划调整要求,在铸造机加产业基地整体搬迁至阜蒙县,影响全区规上工业总量减少近一半的困难形势下,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工业兴区”战略不动摇。从细河长远可持续发展着想,以建设长期稳定财源为目标,规划在四合镇河西、拉拉屯和新地三个村建设细河工业产业基地。目前,基地核心框架搭建完成,一批项目顺利入驻。宝钢·广厦绿色集成建筑产业基地和汉石格构式新型节能墙体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开工。工业产业基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全区工业经济运行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五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80亿元;累计新增规模企业6户。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率上升到45%,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末期下降35%。

    ——服务业异军突起,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果。“十二五”期间,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房地产业长足发展。“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累计实现104亿元,年均增长10.5%,占全区GDP的50%;个体工商户由“十一五”末期的9000户发展到1.3万户;服务业企业由452户发展到918户;从业人员由2.5万人增加到5万人。阜新商贸城、华园商厦、阜新瑞轩农产品批发大市场、昊海家具城、华禾商厦、新天地商业广场和大润发超市构建起我区传统服务业发展新格局。紫金财富广场、万达购物广场、红星国际广场、京西互联网金融和博乐儿童城等项目开启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篇章。“十二五”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151亿元,年均增长16.9%;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68.6%;商品房销售额累计实现109亿元,年均增长6.9%,祥宇一品、宏运华城、水上威尼斯、恒强·马德里、大唐·荣成、绿地·剑桥和六合·嘉际等房地产项目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人居环境,壮大了地方财力。房地产业为我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现代农业亮点突出,生态旅游开创新局面。“十二五”期间,我区现代农业成功打造沈阜200万亩示范带精品工程。完成示范带建设14600亩。建设方塘4座,建成蓄水池16座、机井15眼、完成引水管线3.2公里、供水管路11公里、作业路17公里。建设高压供电线路6.07公里,作业路16公里。五年累计完成造林面积17704亩,植树共计47.2万株,育苗2220亩,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24%上升到32.5%。五年完成河道治理长度7.6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0000亩。太平沟5000亩采摘园、黄家沟千亩生态园、九营子河生态治理和四官营子河生态建设等工程全面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明显增强,农村土地承包法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作开始起步。完成山洪灾害调查、预报、预警工作。完成我区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高标准编制《松涛湖生态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太平沟健康养生基地规划》,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黄家农场、木屋大棚、日光温室、水上乐园和冰雪世界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成功举办细河区首届旅游节,松涛湖生态旅游服务区已成为阜新特色旅游新亮点,产业转型新范例。荣获“辽宁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

    ——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发展步入新阶段。“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玉龙新城”核心区基础设施工程全面竣工。建设完成道路17条,35公里。完成了供水、排水、供热、电力及通讯管道统建等各种管线53公里。玉龙湖景区建设全面完成,完成水系治理45公里,形成水面43.9公顷。市图书馆投入使用,博物馆、市民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收尾。老城区改造全面实施。先后启动了32个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工程,总面积突破百万平方米。五年累计完成城镇绿化植树45万株,修建市民健康广场20个。全面开展宜居乡村建设,清除各类垃圾10400吨,新建村级道路18.74公里。五年累计签订房屋安置补偿协议6469户,安置人口2.5万人,腾空土地16平方公里。率先完成京沈客专征拆工作。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全区有7个行政村改造项目列入国家棚户区改造计划,五年累计完成回迁安置9270户。建设公租房252户。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0%。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逐渐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8亿元,年均递增8.9%。其中,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累计完成17.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80%。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累计完成30.3亿元,年均递增16.4%,比“十一五”时期增加21.6亿元。“三争取”工作取得丰硕成果,五年共计争取各级各类资金8.7亿元。努力破解资金匮乏难题,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7.3亿元。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保运转、惠民生、促发展”的总原则,为我区“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服务民生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二五”期间,全区实现实名制就业40544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30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内,稳定就业率达到50%。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185人次,扶持创业带头人275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保险待遇逐年提高。城市低保标准由“十一五”末期的每月255元提高到每月460元;农村低保由每年1350元提高到每年2832元。五年来,全区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7所,新改扩建面积10651平方米。26中学、民族街小学改扩建工程即将竣工,区内所有学校全部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产业化发展思路更加明确。民办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我区被评为“辽宁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区”和“辽宁省学前教育示范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队伍日益壮大,我区荣获“中华诗词之乡”荣誉称号,现有各种文体活动队伍100余支,基本文艺骨干近万人。体育事业全市领先,拥有各项体育协会9个,体育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卫生监督覆盖率100%,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参合农民受益率达98.1%,荣获“全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全区完成发明专利申请52件,建立研发中心4个。全面完成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食品安全有效监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社会矛盾有效化解,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两房”建设全面达标。我区细河治理任务全面完成。人口计生、社保、物价、审计、统计、档案、民族、宗教、残疾人、人防、消防、双拥、妇女儿童和“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职业人才培养基地、疾控中心、人才中心、行政服务中心开工建设。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经济总量小、抗风险能力低、产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体制机制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民生任务繁重。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细河既面临着壮大总量规模的压力,又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艰巨而又繁重。

第二节  “十三五”发展环境与机遇

一、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复苏还未对我国形成利好。世界能源版图将发生重大变化,预计原油价格仍将保持低迷,影响煤炭价格走势。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世界贸易和投资规则面临新的调整。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释放巨大制度红利,“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一轮东北振兴等战略将带来新的政策机遇,创新驱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转型步伐加快,依法治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形势新阶段实现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上解决辽宁振兴发展的“金钥匙”。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深入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了崭新格局,“十三五”时期将是我省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综合优势的转化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二、发展机遇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想,中央、国务院印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辽宁省出台《辽宁深入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意见》,这都为我区在“一带一路”、京津冀战略中借势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和政策支持。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机遇。随着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视,特别是《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实施,资源型城市的生存发展问题已提升进入国家战略视野。国家正式启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东北地区发展。为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重大项目建设等提供了重要机遇。

——突破辽西北和沈阳经济区的战略机遇。“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辽西北的支持力度,在产业集群、基础设施等八大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阜新作为辽西北城市中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市之一,将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获得支持,进而为我区加快发展增加了机遇。

“十三五”时期,细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区与全国、全省和全市一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特征、新规律和新要求,必须主动适应新常态,在世情、国情、省情和市情变化中占据主动、趋利避害,在国家和省市的发展战略格局中把握机遇、谋划发展,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更要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当前,细河要素资源和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拉开,政策措施日益完善,多点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发展中的一些束缚壁垒逐步破解,规划、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问题逐步解决;一些重点项目相继启动,发展后劲逐渐释放。充分表明我区已具备了“稳”的坚实基础和“进”的充分条件,必须坚定信心,不屈不挠,抢抓机遇,奋发有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细河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四个着力”统领细河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做大经济总量,做强地方财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富庶、靓丽、和谐、幸福新细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积极探索新常态下发展的新路子。始终高举转型振兴旗帜,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建立多元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发展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打造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关系,第一、二、三产业协调互补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生态立区,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突出抓好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积极引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打造美丽细河。

——主动融合,开放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开发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更加积极和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区域合作,参与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有效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等发展战略,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争创新一轮发展的新优势。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生存性、发展性、公平性和安全性民生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幸福细河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不低于全市水平。到○二○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一○年翻一番,年均增长不低于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40:59。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十三五”时期,森林覆盖率达到35%,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资源利用率等指标确保完成国家和省市下达的任务目标。河流水质和空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新型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以产城融合为突破,积极稳妥推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新型城镇化,并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到○二○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和5%左右。全区安排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三章  “十三五”时期战略重点

 

第一节  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产业布局原则。全力拓展和科学利用发展空间,形成布局科学、主题突出、发展创新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一、加快玉龙新城建设

   以阜新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玉龙新城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分为产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两部分。其中,城市功能区50平方公里,我区约占城市功能区面积的五分之四,6个城市功能板块中有5个以我区为主,即“中央商务、生态宜居、教育医疗、高铁站前综合开发和生态休闲”。这充分表明了我区在全市产城融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产城融合,“城”在细河。

“十三五”期间,以5.3平方公里核心区为中心,不断向20平方公里起步区拓展。完善核心区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务中心、健康中心、会议中心和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功能。围绕玉龙湖核心区、环湖商务区、行政办公区、高尚生活区、健康休闲区和站前综合区六大功能分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重点引进商业地产、电子商务、金融机构、总部经济、星级酒店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尽快完善会展中心、博物馆、行政服务中心、传媒大厦等在建项目。继续科学推动新城房地产发展,积极发展楼宇产业。到○二○年,要努力将玉龙新城打造成交通便捷通畅,城市功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集山、水、城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宜居新城。

二、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实施“工业兴区”战略。以新一轮产业革命为契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其中提到“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近日,国务院决定在棚改和抗震房建设中推行钢结构绿色建筑试点。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新型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我区提出规划建设“宝钢·广厦绿色集成建筑产业基地”和“富泰克碳材料产业园”,不仅符合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走在全市新兴材料产业发展前列。宝厦和汉石等绿色建材企业已被列为全市新型建材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全省“双百工程”重点项目。

    “十三五”期间,以河西村为中心向拉拉屯和新地村拓展,科学利用19.4平方公里工业发展空间,以宝钢·广厦绿色集成建筑产业基地为龙头,发展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构件、促进建材产业升级,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以辽宁点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热等离子体技术和环境功能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为核心,开发先进材料与应用推广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建设,发展新型碳材料。以沈阳经济区和阜新液压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拉拉屯和新地村重点建设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到○二○年,工业集聚区产值达到100亿元。

三、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坚持实施“服务业强区”战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依托老城区基础,借助新城区开发,积极打造中央商务区、市场集聚区和高铁商业圈。

    ——加快发展中央商务区。“玉龙湖广场”为中心,沿解放大街向南至解放广场,向东沿下沉广场至高铁车站,建设10公里服务业黄金经济带。老城区以解放广场为中心向北辐射,以大润发超市、新天地商业广场、华园商厦、花园市场、商贸城、昊海家居城和品上家居等商业企业为节点,提升打造商业服务集聚区。新城区以“玉龙湖广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以总部办公、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功能。以红星美凯龙、万达广场、京西互联网金融、标榜金融街、市民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博物馆、时代酒店、下沉广场、传媒大厦、博乐儿童城和国际医院等项目为节点,开发打造商务服务集聚区。通过加快发展新城区现代服务业和改造提升老城区传统服务业。实现新老城区商务和商业的有机结合,将该区域打造成集金融、商贸、服务、传媒、酒店、展览、文化、体育、教育和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全市最具活力的中央商务区。到○二○年,中央商务区营业总收入达到200亿元。

    ——加快发展市场集聚区。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和新老城区结合部的地缘优势,沿四合路沿线,南起东风路与四合路交汇口,北至玉龙路与四合路交汇口,南北长约3公里,总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打造市场集聚区。一是以瑞轩蔬菜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瑞轩商务及农业综合大厦等项目为依托,立足辽西北,辐射蒙东及东北三省,建成区域性农副产品集散和配送中心。二是以紫金财富广场为龙头。重点建设建材市场、家居市场、玉石市场、小商品市场,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建材家居、玛瑙玉石和小商品集散地。到○二○年,市场集聚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

——加快发展高铁商业圈。利用京沈高铁坐落于我区的先发优势。规划建设东起东新大街,西至人民大街,南起玉龙路,北至北一路,总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高铁核心商业圈。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站、长途汽车客运站、旅游集散中心、土特产展销中心和小商品批发中心等项目;重点引进总部办公、接待酒店和配套商业等服务项目;把高铁站前综合板块打造成阜新城市交通、商贸以及旅游发展的枢纽。到○二○年,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

    四、加快松涛湖生态旅游服务区建设

    坚持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和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为契机,以旅游产业化、公司化为导向,加快19平方公里松涛湖生态旅游服务区建设步伐。黄家沟和太平沟两村相连,南北对接,既有共同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又有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要用打造特色旅游经济带的战略思维,推进两村经济发展一体化,使两村旅游业发展有机统一,取长补短、错位发展、南北呼应、齐头并进,全力打造阜新城市后花园,市民休闲旅游地。抓住国办发【2015】62号文件中关于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的有利契机,采取招商引资和PPP融资等多种形式,加快旅游区道路、停车场和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抓住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有利契机,加快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抓住阜新创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有利契机,促进松涛湖生态旅游区融入阜新产城一体化建设,打造城市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最佳产城融合部,带动黄家沟旅游地产业和太平沟健康养生业发展。到○二○年,全区旅游产业总收入达到20亿元,实现AAAA级景区建设目标,争创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第二节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总体思路,坚持龙头带动,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改造提升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成长型产业,做大做强接续替代产业,打造细河经济“升级版”。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工业,提升产品档次水平

——培育发展新型材料产业。以宝钢·广厦绿色建筑产业基地项目为龙头,引领汉石集团、福嘉德环保等相关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以高新技术、低碳、环保为特色的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构件和材料,发展绿色新型建材产业,打造北方最大的住宅工厂化生产基地,争创国家钢结构建筑推广试点;以辽宁点石技术研究院为龙头,开发石墨系列产品,重点发展多功能性柔性石墨系列材料产业。以绿科钙业为龙头,积极开发碳酸钙系列多元化产品,重点发展纳米级超细轻质碳酸钙粉深加工产业。

    ——发展壮大高端装备及配套产业。以新东北电气、电力修造和天琪电子等一批企业为龙头,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引导鼓励整机制造、电力配套,电子信息等行业在高端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带动产业向高技术含量、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推动杰超热电四期和兴达工贸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早日达产。

——改造提升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桃李园食品、北茅酒业、香香饮料和绿阜野食品等一批食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为依托,重点发展肉制品、酒类以及其他特色食品加工业,推动其向精深、绿色方向发展。

二、加快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金融业。以电子商务应用普及为突破口,以促进网络购物为发展方向,以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基地为依托,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建立健全物流配送、安全认证、第三方支付等支撑体系,构建先进电子商务产业链,促进大中型企业发展以“互联网+”为引领的新兴业态。以京西互联网金融和标榜金融街等项目为龙头,促进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巩固我区在全市的金融中心地位。

    ——做大做强旅游特色产业。以松涛湖生态旅游开发项目为龙头,以争创省级生态旅游集聚区为契机,以产城融合为突破口,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开创“产城合一”、“城郊合一”“农游合一”的具有细河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完善黄家农场、水上乐园和冰雪世界等项目功能,早日投产运营。加快松林度假酒店、集装箱酒店、自驾车房车营地、生态婚礼城、饮食文化一条街和养生养老基地等项目招商

——大力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以太平沟健康养生基地为龙头,培育发展养老产业;以博乐儿童城项目为龙头,培育发展儿童教育产业;以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龙头,培育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以国际玛瑙玉石城项目为龙头,培育发展玛瑙文化产业;以国际医院项目为龙头,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紫金财富广场、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大润发、瑞轩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一批项目和企业为龙头,引导商贸企业由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发展,百货店、大卖场向综合型城市购物中心转型,商品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采购贸易等业态融合发展。

三、加快发展绿色都市型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

——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培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精品生产基地。加快无公害百亩精品蔬菜采摘园、千亩精品葡萄采摘园、万亩寒富苹果精品园和无公害花生基地建设,尽早发挥效益。

——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

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强化特色创意,挖掘乡土文化,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形成一批都市休闲农业品牌。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发展健康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

第三节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美丽细河

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推进,牢固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绿色新城区,打造美丽细河。

——加强环境治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和“沃土”工程,狠抓工业污染源防治,强化城镇生活和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到○二○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市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30%。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20%。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房屋征收和老城区及棚户区改造,深入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通过制度创新优先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玉龙新城人口数量,到○二○年,新城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

——坚持建管并重,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城市管理体系,构造智慧新城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全区公共场所网络全覆盖。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推进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以及智慧旅游的服务和应用。建立就业信息和住房保障服务平台及信用信息征集发布平台,建设网格化社区,加快城市管理人才的培养。

第四节  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幸福细河

加快构建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努力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特殊群体的根本利益,推动妇女、儿童、老龄、残障事业与细河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一、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让城乡居民尽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三五”时期,要始终保持全区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市领先。

——大力促进社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和就业失业监测,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十三五”时期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扶持创业带头人300人,带动就业3000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好社会保障网。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城乡衔接和区域转接机制,促进新增从业人员参保,规范进城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到○二○年,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社会参保率达到100%。保障妇女儿童及残疾人合法权益,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十三五”期间,要全面高质量完成棚改和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合理确定各类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要。按照消化并盘活存量商品房的原则,改变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的建设方式,加大购买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货币化安置。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发展品质。普及高中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免费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到○二○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98.5%。适时启动玉龙新城小学和中学建设项目。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优化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区疾控中心和四合医院交付使用。

——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化创新,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加快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以文化为载体的产业项目到○二○年,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制订实施《细河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大力倡导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增长5%以上。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发挥居民自治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村民自治,创新城乡治理。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实施精准扶贫,到○二○年,确保全区国家现行标准贫困人口为零,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第五节  坚持依法治区,打造和谐细河

一、坚持依法治区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证。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强法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建立健全“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执法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体制。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严格执法,阳光司法。加强普法宣传,推进全民知法守法,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完善反恐防暴应对处置机制,加强邪教组织侦查打击力度。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力,表达诉求,解决纠纷。

——构建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将质量提升摆在战略位置,促进质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发挥质量促进提质增效升级作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与综合监管相结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建立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进一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五级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科技平台与信息平台体系,安全保障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开展消防工作,推进人防事业和红十字事业发展,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和社会动员机制,建立灾害预警、灾情会商、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提升综合抗灾救灾能力。

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以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为目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机关、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家庭为主阵地,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以组织开展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促进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巩固和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开展双拥创建活动。

 

第四章  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第一节  实施开放驱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

一、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切实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增强招商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吸引内资和利用外资稳定增长。

——围绕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开展招商。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产业转移和央企融合、辽沪合作不断深化的机遇,以世界500强、大型央企、上市公司为重点,锲而不舍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走向,积极引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兴科技产业项目,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牢固树立“领导带头、高层推进、全员参与”的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模式,开展以商招商、以企引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建立客商资源信息库,找准产业合作对接点。

——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加大“请进来”力度,引导外商向我区高端产业投资,与优势企业合资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投资与合作。“十三五”时期,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0%以上,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增长7%以上,外贸出口年均增长5%以上。

二、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把投资拉动作为保持增长的第一动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

——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使项目建设在质量、规模和层次上实现新突破。积极主动做好项目前期服务,增强企业投资信心,确保招商项目早日落地开工

——健全完善重点项目包保责任机制。全力打好在建项目攻坚战,推进项目尽快竣工投产,缩短建设周期,让更多项目成为企业,转化为经济增长点。

——进一步建立完善全区重大项目库建设。按照“建设一批、备案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总体要求,实行动态管理,提高项目工作质量。做好规划调整、用地保障、环评把关、审批提速等要素保障工作,全力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十三五”时期计划建设开工和继续实施重大项目70个,项目总投资430亿元。

第二节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大众创业

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创新主体,重点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公共科技型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全力推进宝钢·广厦绿色建筑研发中心和辽宁点石技术研究院建设,充分利用好上海宝钢绿色建筑工程研发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和以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海南省科学院和大连理工学院为战略合作伙伴的辽宁点石技术研究院在世界知名的优势,创建国内一流的研发团队,引进一批国内外科研与经营人才,以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引领我区产业升级改造,打造在全国乃至世界领先的新型材料研发基地。到○二○年,全区省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累计达到6个以上,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6户,累计专利申请70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个。

——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完善人才投入机制创新,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要加快区职业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中心项目建设,使之尽快成为我区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基地。充分发挥辽工大坐落我区的独特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第三节  实施改革驱动战略,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对政府进行“正面清单约束”,对市场进行“负面清单管理”,对社会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以此激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对非公经济的开放制度,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发挥金融领域信用示范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推进PPP模式,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系列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始终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优化服务的行政体制改革总要求,优化政府机构和职能设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建设规范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在活力。加快推进科技、文化、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社会规范建设。

第四节  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做大做强地方财力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促进收入结构优化调整,提高收入质量效益,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强税源控管,扩大财力规模。巩固已有税源,培植新兴税源,着力研究挖潜,建立大小财源并举、支柱财源多元化的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严控非税收入和涉土税收占比,不断调整收入结构,进一步增加财政可支配财力。严格经费管理,优化支出结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总要求,坚决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切实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大资金监管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贯彻落实新的《预算法》,建立预算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加大“三争取”工作力度。着力破解资金不足问题。切实将“三争取”工作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运转极其重要的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上下同心、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紧紧抓住国家重大政策机遇和宏观导向,认真研究分析,做好项目包装,创新工作方法,主动搞好对接,最大限度争取各级各类支持。

——抓好金融融资工作。努力拓展投融资渠道,全力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模式,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用信息采集,发挥金融领域信用示范作用。充分发挥PPP模式在“十三五”时期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主渠道作用。

第五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规划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

机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力。

——分解目标任务对《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并将之作为对各部门、镇和街道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各部门要深化细化落实计划,明确措施、明确责任、明确期限,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规划衔接。强化《纲要》作为制定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依据的重要地位。发挥《纲要》对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指导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

——强化实施监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区政府要将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区政府应将调整方案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完善评估机制。建立健全《纲要》指标体系的统计和评价制度,确保数据权威准确、科学合理。创新评估方式,引入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机制,增强规划评估的准确性和广泛性。

——动员全社会参与。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广泛征求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健全政府与企业、市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和透明度。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